技术交流
案例分析---- 你看到的未必真实
    摘自: 发布时间:2019-07-08 浏览:1412

       有一次在一个乳胶湿法床垫厂,生产人员告诉我,他们凝固剂的用量,一直都是胶乳量的12%左右。我听后很惊讶,为什么要用这么多?要么是凝固剂浓度太低了,要么是定型温度太低了。



我观察了红外管,基本上没有发光,生产人员说一直都是这样的;把手放在红外管下面,感觉只有50-60℃,而温控设定的温度是90℃,感应温度是75℃。用测温仪测试胶面上方的温度,只有33℃ ,难怪要注射这么多凝固剂。

 

查找感温棒,发现是在红外管的正下方,离胶面有40-50厘米,但我认为即便这个距离,也不足以产生这么大的温差.

找来电工问为什么感应温度75℃红外也不加热,他说停、启的温度区间有20℃左右,所以要等到感温棒温度下降到70度左右才重启;这个感温棒降温很慢(感温棒很粗大),所以跳停后,起码要20分钟才重启;而且启动后,需要预热5-10分钟,才看到发红。


       了解到这些后,我就知道他们为什么一直都要用这么多的凝固剂了。感应棒在红外管的正下方,红外管启动后,感温棒受热升温很快,当感温棒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,红外加热跳停了;而胶面离红外管很远,升温很慢,所以,胶面的温度实际上一直都是很低。而生产人员看到温控台显示的温度一直都是在70-90℃之间,认为没有问题。
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 在这个案例中,生产人员看到的温度,实际上是感温棒的温度,但是,感温棒的温度再高又有何用?胶乳的温度才是决定凝固速度的关键因素。如果感温棒不能真实反映出胶面的温度,不仅形同虚设,而且误导了生产人员。

        本案例中,怎样做才能使显示温度接近真实的胶面温度?有兴趣者,可以在留言区提问。